苏霍姆林斯基在其《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》中,给教师提的最后一条建议是:“保密……”
教育家这样写道:“我在本书中所提出的一切建议,仅供教师知道,不必让学生知道。学生了解教育,懂得教育,一般说来,是有害而无益的。这是因为,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,是是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。换句话说,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。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。”
没有人会否定教育有着鲜明的目的性,也就是教育要给人以积极的引导、转变和影响,这是我们的教育使命使然。否定了这一点,就否定了教育本身。但是,教育目标没必要天天挂在嘴上,或者唯恐学生不知道而不停地宣告。无数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,教育的意图隐蔽得越好,教育效果就越佳。不动声色,不知不觉,了无痕迹,天衣无缝、自然润物,潜移默化……这些都是教育的艺术,也是教育的境界。苏霍姆林斯基将其称为“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”,我将它姑且简称为“自然的教育”。
与这种“自然的教育”背道而驰的,便是“刻意的教育”—— 大张旗鼓,声势浩大,旗帜鲜明,开门见山,直截了当,声泪俱下……生怕学生不知道是在教育他们,教师毫不隐瞒自己的教育意图,甚至公开说:“我是为你们好哇!”班会比赛,演讲比赛,征文比赛,演讲比赛,板报比赛……都是“刻意的教育”的形式。当然,“刻意的教育”不一定都是说教式的,有的“刻意的教育”还设计成活动或游戏,也颇为生动呢!
比如,有老师为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,让孩子知道妈妈十月怀胎之不容易,便让孩子腹部负重一周,以体验怀孕的感觉。比如,有老师为了让学生孝敬父母,便让孩子回家给妈妈洗一次脚。又比如,为了对孩子进行磨难教育,便在暑假把孩子带到农村住一个月,让孩子下地干活,体验农民的艰辛。
这些教育形式都很有创意,很新颖,也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,这样的教育形式偶尔用用也无妨。但关键是,切不可高估这些教育的效果——这种“刻意教育”的效果肯定是有限的。当然,活动之后,孩子会写作文纷纷说自己如何如何“深受教育”,“体验到做母亲的不容易”,“尝到了乡下劳动的艰苦”云云。但这些表白并不能作为教育实效的真正的依据。过了几天,不孝敬的孩子照样不孝敬,不劳动的孩子照样不劳动。孩子在当“孕妇”时,在给妈妈洗脚时,在乡下生活时,始终知道这是游戏,好玩,有趣,哪怕在乡下呆一个月的确很艰苦,孩子也会对自己说:“不要紧,反正也就一个月嘛!”教育有时候需要游戏,但游戏本身并不完全等同于教育。
我们现在的教育,就是如此这般地太刻意了,甚至太做作了。
我们所提倡的“自然的教育”,通俗地说,就是培养孩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。爱的教育,就是培养学生懂得爱表达爱并传递爱的生活习惯。学习教育,就是培养学生酷爱知识勤奋读书乐于探索的生活习惯。劳动教育,就是培养学生在班级在家庭乃至以后在社会勤劳的生活习惯。吃苦教育,就是培养学生在平凡的日子不畏艰以苦为乐辛苦中寻乐的生活习惯。等等。这样的教育,同时又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,而且是师生共同的生活——要求学生做到的,教师当然也要做到,或者说,教师以自己自然而然的品行,感染着学生。这是“自然的教育”的最高境界。
比如关于感恩孝敬的教育,这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,我都是这样做的:我就特别注重让孩子们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随时想到父母,随时想到不要让父母为自己焦虑担心,并力所能及地为爸爸妈妈做点什么;让孩子们每天下午按时回家,不要让爸爸妈妈一次次在阳台上忧心忡忡地张望;回家后,第一句话是给爸爸妈妈说:“爸,妈,我回来了!”出门时,不忘记给爸爸妈妈说:“爸,妈,我走了!”在饭桌上多和爸爸妈妈聊班上的事,还有自己感兴趣的事;每天晚饭后帮着爸爸妈妈收拾碗筷,并洗全家人的碗;如果可能,每天早晨起来给爸爸妈妈做早点……这些都不是一次两次老师规定的“作业”,而是持之以恒的生活,最后变成习惯。20多年来,我不敢说我的每个学生都做得非常好,但的确有相当多的孩子学会了在平凡的日子里体谅父母关心父母,并从生活中一点一滴之处回报父母。
我女儿也是这样。她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每天晚上洗碗,无论中考日还是高考日都没中断,一直坚持到现在——现在她已经工作了,但只要在家吃饭,肯定是她洗碗。无论我的学生还是我的女儿,都没有体验过妈妈怀孕,也没有被我要求给妈妈洗过脚,但他们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学会了感恩与孝敬。这是一种自然的教育。我们自然而然地营造了一种爱的家庭氛围,这种氛围必然滋润着孩子的心。小时候,女儿曾天真而认真地说:“我长大了要挣好多好多钱,让爸爸妈妈过上好生活。”昨天,她说:“如果我现在去挣大钱不是没有机会,但那就会常年在外不停奔波,时不时给你们寄好多钱回来;现在我没挣大钱,却天天和你们在一起,哪种生活更幸福?”我说当然是现在,因为幸福就是一种愉悦温馨的感觉。女儿说她“挣大钱不是没机会”可不是吹牛。她留学国外,后来在香港读硕士,完全可以在国外或境外找工作,即使回国也可以去北京上海,但她执意回到成都。理由就是一个:“爸爸妈妈老了怎么办?”
自然而然的教育,培养的是孩子自然而然的善心与善行。
当然,我知道,有时候学生也需要一些“专门的教育”,比如我前面提到的主题班会啊演讲比赛啊什么的;有时候针对学生中出现的普遍问题,我们可能会也应该给他们开设一些专题讲座,比如“青春期教育”啊,还有其他“励志教育”等等;甚至在某些特定时候,教育也需要一些声情并茂,慷慨陈词,震撼心灵,催人泪下。所以,“刻意的教育”也不是绝对可以排除的。
我只是说,要尽量“减少”这种“刻意的教育”。
因为,“我坚信,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,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。”(苏霍姆林斯基)
苏ICP备1206693 Copyright © jiajiaofw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.
家教服务网 版权所有 30736529提供技术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