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校直达:新航向教育 | 华杰MBA | 韦伯英语 | 开拓者培训 | 新航向教育 | 华杰MBA | 韦伯英语 | 开拓者培训 | 新航向教育 | 华杰MBA | 韦伯英语
所在位置:首页 > 家教新闻 > 名人家教
发布日期:2012-09-28 14:46:23 浏览次数:次  原文出自:

名人家教故事(二)

摘要:徐州家教网是徐州最专业的家教机构服务平台!创立于2012年,结合先进的互联网技术,拥有完善的学生匹配追踪服务和教师认证体系,整合各高等院校优质家教资源,服务于广大学生、家长、教师及教学机构。

    小书房,儿子童年的最深记忆——李嘉诚的“父教”故事

  有志之人只要心里有了宏大目标,就会有永不枯竭的动力之源和永不气馁的行动。而学习与读书是通往这一目标的阶梯,是达到成功之巅的绳索,是通往胜利之门的桥梁。在李氏这个和睦的大家庭里,有一个面积虽小但藏书却非常丰富的小书房,那是李家的小书库,里面集中着李嘉诚那些知识渊博、学问深厚的父亲、伯父、叔父以及祖上遗留下来的藏书。
  童年时期的李嘉诚的大部分时光,就是在这块狭小却辽阔的天地中度过的。在父亲允许下,每天放学以后,他就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,悄悄飞进小书房。他太爱看书了,书就是他的精神世界,书里那么详细地告诉他许多从来就不知道的事物,那么认真地告诉他为人处事的道理。他如痴如醉地看书,海阔天空地思考着天南地北的问题。在小书房里,他的全部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,书使他懂得了许多。
  至今李嘉诚还记得,父亲对他的教诲。一天,父亲领他来到这间书房,语重心长地对他说:“诚儿,这是咱家里几代人的书库,你伯父、我和你叔叔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。我希望你能认真理解父亲带你来这里的意义,我也知道你能体会为父的深意。”读书成为李嘉诚的生命。看书越多,他越觉得自己知识的贫乏,便越是废寝忘食,如饥似渴地学习。是父亲李云经引导他,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向他解释着:那些问题他可能读不懂,又有哪些地方会难解释。更令李嘉诚难忘的是父亲陪他灯下一起夜读,随时答疑,给他以精神的鼓舞和人格上的激励。
  李嘉诚常常动情地说:“父亲是我一生中最崇敬的人。无论从知识上,还是从人格上,父亲永远都给我一种鼓舞,一种激动。……父亲给予我的,是任何一种东西都无法衡量的。”

  心底里的一角——杨振宁的“父教”故事

  孩子是未来,既属于父母期望的未来,也属于社会期望的未来。父母往往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,但孩子并不就是父母的一切,父母心中还应有事业和属于自己的生活。孩子的所有,父母要关心;但孩子的所有,父母未必都要在意。尤其是父母并不认同的孩子的那一些,父母应留出心底里的一角,求同存异吧!有道是:“理解了干,不理解的看,但不要顶着干。”我想,与儿女的关系,这种处事精神是可以借鉴的!
  杨振宁强烈的民族意识缘于父母对他进行的传统文化的教育,一点一滴的渗透,以及父亲的言传身教。早在厦门居住时,杨武之就教儿子读唐诗,教中国历史朝代更替的顺序:“夏商周……”,天干、地支顺序:“甲乙丙丁……”“子丑寅卯……”甚至于八卦……在清华园里,杨武之对杨振宁进行一次正规的教育——读古书、受古训。杨振宁12岁时,杨武之请专人教儿子谈《孟子》,还讲了许多上古历史知识,所以,在中学时代,杨振宁又象儿时背诵《龙文鞭影》一般背诵《孟子》全文。
  对杨振宁的中国情结影响最深的还是父亲杨武之。杨武之留学归来之后先后执教于厦大、清华、西南联大等高等学府。他为人师表、工作认真,热爱着水深火热的祖国的教育事业。杨振宁是第一个回祖国访问的外籍科学家,之后,他几乎年年回国,给祖国科学事业出谋划策,他是祖国忠实的儿子。杨振宁常谈起中国的传统本土文化和生活,深为父亲敬业爱国的精神所感。他深知,父亲对他加入美国籍深为不满,在1983年作了这样的记述:“……我父亲在1973年故去前一直在北京和上海当数学教授。他曾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,游历甚广。但我知道,直到临终前,对于我的放弃故国,他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……”

  四两拨千斤:抓好关键的两三步——吴健雄的“父教”故事

  无论什么样的教育,既是一门科学,也是一门艺术。所谓艺术,就是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要讲究方法。吴健雄的父亲,作为一位受过良好现代高等教育的父亲,他对小健雄实施的家教既十分严格,同时又特别讲究方法。
  有一次,语文老师在吴健雄的一篇作文后面写下了“笔大如椽,眼高于顶”的评语。吴健雄出于小孩常见的得意心理,回家后把那篇文章故意放在父亲看得见的地方,以便得到父亲的夸奖。哪知道父亲看了不作任何表示,过了几天,吴健雄实在忍不住了,带着委屈和遗憾问父亲:“难道写得不好吗?”父亲慢言慢语道:“好是好,就是有些空洞,写文章应该言之有物。”这件事给了吴健雄很深刻的启示,由此明白了“百尺竿头,更进一步”的道理。
  在11岁那年从“明德学校”毕业后,开明的父亲又送吴健雄到离家50里之遥的苏州继续求学。入学考试时,她从万人中脱颖而出,以名列第几的好成绩进入苏州女子师范就读。苏州女师是所名校,在吴健雄读书时,美国大教育家杜威等曾应邀来校作演讲,大学问家胡适到校演讲时,校长让吴健雄做记录。接受了六年苏州女师正规教育的吴健雄毕业后,父亲想得更多的是女儿的发展潜力与前程,于是“转个弯子”告诉吴健雄,你在女师听过演讲的胡适博士,暑假里将在上海公学上课,想不想去听听?吴健雄当然愿意,但母亲反对。父亲见此情景就建议道:“我们一家一起去,先到吴淞口边上野餐一顿,然后再送健雄去中国公学。怎么办?”母亲也就不好再说什么。
  在中国公学的听课结束后,吴健雄又想去南京的中央大学学习自然科学了。不过,吴健雄有几分“心有余而力不足”的感觉,细心的父亲一方面鼓励她不畏艰难,另一方面买了三本数学书,亲自为她辅导。这可是最关键的几步啊。吴健雄的成功,去上海公学,去南京中央大学学习这两步太重要,太关键了。可以这么说,没有这起关键作用的两步也就不会有物理学家的吴健雄!

  给“芽”见“阳光”的机会——蔡志忠的“父教”故事

  有一天,父亲一时心血来潮,把正玩耍的蔡志忠与侄儿永宽、永台叫到身边,亲切地问他们:“你们长大后要做什么呢?”永宽不加思索地昂头说:“我长大以后要当大总统!”永台叉着腰,也不甘示弱:“我想做警察,因为警察最神气!”轮到志忠,答得也干脆:“我啊,我最想画招牌。”
  父亲听后,并没有因为志忠志向渺小而不悦,更没有责备他胸无大志。而当时蔡志忠之所以有“画招牌”的喜欢,是因为他有一天偶而路过“绘制电影海报”的师傅家,看到师傅用坐标放大的方法描绘电影人物,觉得又神气又好玩。这恐怕是蔡志忠有关“画画”思想的最初萌芽吧!
  在四、五岁时,蔡志忠真的画出了“第一幅漫画”。那天父亲不在,蔡志忠溜进书房,看到桌上的瓶瓶罐罐,一时“画”心大起。他拿起毛笔蘸满红墨汁,以通往书房的门槛墙作“画布”。片刻之间,由小圈圈构成的小人儿已跃然墙上。看着自己抢眼的“第一幅”作品,蔡志忠挺乐的。但父亲回来后火冒三丈,追着儿子就要大打出手,但调皮的蔡志忠一溜烟地跑开了。
  也许受了这“涂鸦”事件的影响,过了不久,父亲居然给蔡志忠买了一块小黑板,或许当时父亲只是模糊感到儿子该有动笔的地方了。那虽然只是一方磨平的石板,画笔也只是一截白色的石头,可就是从这一时刻起,一个多彩世界的帷幕拉开了。透过那支不起眼的笔,脑中构思的图案线条,便成了“画”。从此小黑板成了蔡志忠抒发情感的“田野”,成了促使他走上漫画之路的原动力。
  父亲送小黑板之举,真可谓意义深远。也许他仅是一种潜意识,只是以宽容而客观的态度对待儿子不太“规矩”的行为。但这样做,正是给了嫩“芽”出土见“阳光”的机会,而没有将它扼杀于“萌芽”状态。

关键字:
相关新闻
    无相关信息

苏ICP备1206693  Copyright © jiajiaofw.com.  All Rights Reserved.
家教服务网  版权所有  30736529提供技术支持